郝景芳:2019,给普通人6个建议

新年交界,看到冷暖自知的各种未来预测。忍不住也想把酒望江湖,谈一谈未来,站在2018与2019的边界,看看历史长河中的这一年。
  财富成都智库力荐(作者 郝景芳 来源:晴妈说(ID:qingmashuo)未来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从大方向上,是向知识创意经济过渡的时代。

  作者:郝景芳| 作者是儿童通识教育项目童行学院(ID:tongxingplan)创始人01

  新年交界,看到冷暖自知的各种未来预测。忍不住也想把酒望江湖,谈一谈未来,站在2018与2019的边界,看看历史长河中的这一年。

  开篇先闲谈一点点经济预测,作为下酒的前菜。

  之后的主菜,是对人的预测。

  主菜之后,浅谈一点我自己对创新过程的感触,作为点缀的素菜。

  最后是一点实用建议,当作甜点。很多人读文章最喜欢看建议,就像第一眼看到甜点,美味又有能量。但建议收的多了,就像甜点吃的太多。我尽量收敛甘美诱惑的甜点,多给一点难啃的素菜,让宴席少几分乐趣,多一点苦涩。

  02

  都说2018年是经济寒冬,资本寒冬,很多人都有切身体会。企业说遣散就遣散,融资突然变得艰难,连投资机构都面临资金断流。

  这种情况下,人人自危。可能所有人都想知道下一步会如何,作为个体,该如何选择。下一节我再讲个人,这一节还是先说说宏观环境。

  我们先要知道寒流的来源,才能判断寒流会有多久。
  这次寒冬的表面来源是金融去杠杆。前几年货币宽松,加之地产和基建的扩张,让地方债务问题高企,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也有地方政府作保,债务越滚越大,侵占银行资源,还带来金融系统风险。因此中央决定收紧业务,去除不良债务。

  信贷紧缩,带来整个市场的连锁反应。传统企业信贷紧张,投资机构可吸收的资金变少,创业公司现金流崩塌,整个市场面临断流。

  这是资金面上的2018。

  而这背后意味着什么呢?

  这背后其实反映出中国经济穿越中等收入阶段的举步维艰。

  我们可能都听过一个词叫“中等收入陷阱”,其实这个词有一些误导性。把这个阶段称作“陷阱”,就好像是“一不小心”、“一失足”跌入其中,只要吸取前人经验,看清楚路,就不会再重蹈覆辙。

  因此之前有汗牛充栋的研究,指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犯了哪些错误。按这种理解,升入高收入国家是“正常”,徘徊在中等收入是“异类”。

  然而事实可能恰好相反。这个世界上,二战之后进入过中等收入范围的国家有几十个,其中只有韩国、新加坡等几个地区进入过高收入国家范畴。

  高收入国家俱乐部的格局在十九世纪就基本确定,至今仍然是这些欧美国家为主。以这种视角,停留在中等收入阶段可能是“正常”,升入高收入国家才是“异类”。

  因此,我们需要问的不是“如何避免错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是“如何走正确的路,升入高收入国家范畴”。

  这和我们的资本寒冬有什么联系呢?

  资本寒冬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有债务问题需要去杠杆。而之所以出现这些债务问题,是因为有一些企业经营不善,仍然在按照过去的模式粗放经营,不适应更高水平的经济运行环境,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需要被淘汰,而需要涌现一批按照更高水平方式运行的企业,完成新老交替、新陈代谢。

  这个过程自然会有痛苦和艰难。是蜕变,就像蝉要褪去层层外皮,才能破土而出。

  “亚洲奇迹”国家,无一不是小国。小国转型相对容易,只要在高收入行业取得较大优势,就可以将国民收入整体带起来。但大国转型提升涉及太多人、太多企业、太多行业。听银行的朋友讲了今年的几起转型失败都是传统企业尝试全新业务线,最终失败,债务也没办法偿还。

  高收入不是躺在家里就能水涨船高,而是要减少低收入工作,增加高收入工作,靠自我革新不断蜕变才能达到的。

  这会儿是长达多年的痛苦的新老交替。因此,我对2019年和之后很多年的观点是:做好长期艰苦的心理准备。2019年政策面和资金面可能会好转,但不改变内在核心的挑战。

  03

  宏观背景是转型升级的困难,现在说说人的故事。

  宏观背景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所谓宏观经济,就是从大格局上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经济,即使不是资本市场猎手,也一定会被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格局影响。

  最重要的影响是:整个国家的产业格局必然会发生变化。

  减少制造业就业,增加服务业就业,并整体向高收入行业转移。

  为什么制造业就业会减少呢?中国不是以制造业立国吗?

  我来算一笔账哈。

  高收入国家意味着什么呢?以韩国目前的收入水平24000美金计算,折合人民币大约16万元。如果中国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意味着全国人均GDP达16万元,每个月到手近万元。

  在全球化产业布局的时代,制造业劳工价格是全球竞争的,因此也是全球定价。

  上个月我听某基金公司的创始人讲了他实地调研的经历:中国当前已经有很多企业家去越南开厂,当地工资从800多涨到两三千,他们下一步又瞄准了柬埔寨,目前每个月工资还不到1000元。近千元和近万元,就是劳动力成本的差别。

  目前中国还能靠更好的配套和更完整的产业体系留住工厂,然而当中国年均收入涨到10万以上,还有多少企业能承担这样的成本?

  高收入国家留不住制造业。这不是我们选不选择制造业的问题,而是制造业选不选我们的问题。

  当然,并不是制造业的所有环节都留不住,总部的研发、市场、销售环节都可能留住,产业加工外包到其他国家。或者未来全换成无人工厂。但不管怎么说,想进入高收入国家,制造业工人一定会大量减少。

  制造业工人大量减少,会怎么样呢?

  会大量进入中低收入的服务业就业。服务业国际竞争较少,但大量人口进入服务业之后,门槛较低的服务业会竞争激烈,工资也被压低。产业工人会大量转向服务业,做服务员或者低门槛白领工作。

  在美国住过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所有餐厅都要求客人给服务员小费。这不是他们讹诈客人,而只是服务员的薪水实在比较低。这是制造业外流之后的必然结果。

  这种情况下,较高学历水平的人会进入什么领域工作呢?

  会大量进入更高门槛的专业服务领域,进入研发和创意领域。

  具体都有哪些行业、哪些工作呢?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中国和美国的就业结构。下图蓝色柱子是美国的就业比重,红色柱子是中国的就业比重。

  中国在制造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的就业比重显著高于美国,而在专业及商业服务、教育及健康服务、其他服务业和公共部门的就业比重显著低于美国。

  当然,并不是说中国未来的就业结构一定和美国一样,只是可以从图中看出,哪些领域是高收入国家更为显著的就业领域。

  所谓进入高收入国家,不过就是大部分国民进入更高收入领域。

  这些领域都在做什么呢?专业及商业服务领域,以研发、咨询、法律、设计、技术服务等专业服务业为主。教育和医疗服务大家都懂。美国的“其他服务业”中超过七成来自于休闲娱乐和酒店业。

  为什么这些领域收入高呢?我稍后再说。

  简单推论,一旦中国开始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中国的经济和就业结构,一定会相应发生重大调整。

  等我们的孩子长大的时候,如果中国经济没有停滞,而是成功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那他们面对的就业市场很可能就是类似于欧美或者日韩今天的就业市场结构。

  即使具体的产品日新月异,但是就业结构大致不会变。也就是说,可能今天热门产品是手机,未来等孩子长大了,热门产品是飞车,也不影响结论。

  重要的是,在未来的市场中,研发、策略、设计、娱乐等领域工作会成为就业市场主流。

  因此,等我们的孩子毕了业,面临的就会是这样的就业局面:高收入工作要求超级专业(例如法律、医生),或者超级有创造力(例如研发、设计、娱乐)。若不能做到极度专业,或者极度具有创造力,他们就缺少在未来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今天的凤毛麟角,会成为未来的必备素质。

  “我孩子快大学毕业了,哪个方向好找工作啊?”十八年后的你问专家。

  “动画产业、影视行业、游戏产业、机器人产业、制药研发、美食开发、心理培训行业……都挺好找工作的,看你孩子想干什么吧。”那时的专家说。

  “怎么听着都像是幺蛾子呢……”你说。

  今天的主流之外,未来会成为主流。

  04

  这会是多大范围的事呢?专业或者创意相关工作,是不是只有人群中的1%在做?

  在国际创新政策中心2018年的《Create》报告中提到:

  总体而言,知识产权密集型行业,直接或间接提供了美国超过4000万工作,占美国总就业人数的27%。

  在欧洲,超过40%的经济活动是由知识产权密集型行业产生的。这些行业雇佣了超过8200万工作,占欧盟总就业几乎达到40%。

  “知识产权密集型行业”,就是高知识含量的行业,常常以研发和创意为主要核心活动。相关就业在美国和欧洲都已经达到大约1/3,如果以同样比例放到中国,那就是2亿人会在研发和创意相关的行业工作。这是怎样的规模!

  那么“知识产权密集型行业”的经济规模有多大呢?

  在美国,“知识产权产品”的投资自1980年之后就在快速上升,始终保持上升的趋势(下图蓝线)。

  相对而言,美国住宅的房地产投资在金融危机之前一直超于“知识产权产品”投资,顶峰时曾达到两倍左右,但在高峰下跌之后,此后房地产投资一直低于“知识产权产品”投资(下图红线)。

  可以说,在美国,“知识产权产品”投资是和房地产投资同等重要的经济活动。

  而在中国,这个比例又有多大呢?

  我们没有直接的“知识产权产品投资”数据,因此,我拿了另外两个数据进行比对。一是全国的工业新产品开发支出(下图(b)蓝色),二是把通信和软件技术业、科技研发和知识服务、教育业的投资全都加起来(下图(c)灰色),而房地产投资是红色。

  这两个数据肯定和全部知识产权产品投资有差距。但可以看出来,在中国,房地产投资仍然是新产品和科技教育行业的很多倍。

  未来会如何呢?

  如果一直维持房地产的这种绝对优势,中国怕是没希望转型升级成功了。

  05

  为什么知识经济会成为高收入国家的主流呢?

  实际上,这个问题相当于去问:为什么知识经济能获得高收入呢?

  这里面会涉及两种基本原理。

  一是经济学基本原理:稀缺性原理。越稀缺、且被人需要的东西,价格越贵。这是经济颠扑不破的出发点。

  在当前经济里,什么是最稀缺的资源呢?我们国家还经常停留在物质资源的思考范畴,一谈到稀缺性,就要提战略性储备物资,无论是粮食、石油,还是稀土、黄金,甚至数据。但一直不重视更显著的人力资源。

  在当前经济里,最稀缺的就是才能。全世界范围内,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涨涨跌跌,但高技能人才的薪资却一直不变的上涨。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石油能跌到40美金,而高管的年薪能达到数百万美金。

  若想不明白这一点,那就永远没办法让自己高薪。

  今天的高收入国家,发家的过程靠什么的都有。有靠抢劫的,有靠资源的,有靠贸易的,也有靠自身市场的。

  有时候我们太关注这个早期发家过程,以为学到了这一点就能有高收入。但实际上,早期发家靠什么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问题在于,今天靠什么获得高收入。

  全球化时代,收入格局是在全球分配的。当前的高收入国家,掌握了全世界稀缺的生产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高收入。

  如果你能做的事,其他国家人也能做,那就很难高收入。高收入来自稀缺才能。

  很多中低收入国家只看到高收入国家一百年前的发家史,以为自己纯靠能源、靠建设、靠抢夺物资就能高收入,这就是它们停留在中等收入无法前行的关键理由。物资和建设能让一个国家由穷变成小康,但是没法让一个国家变成高收入。

  高收入来源于掌握全球需求、全球稀缺的才能,例如硅谷。

  这其实是一种根本性的思维方式的差异。

  “我的核心优势是手里有大量供应商资源”,“我们公司的核心优势是有大量渠道资源”,这是我们都很熟悉的、过去一个时代的思维方法。

  但在未来,任何静态资源都不能保证一个人高收入。

  下个时代,高收入的来源就是你会做一些其他人不会做的有用的事。

  06

  第二点原理是:心理学原理。马斯洛的心理需求三角大家可能已经很熟悉了。虽然不是所有人公认的公理,本身也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其基本结构是被主流心理学认可的,也是经得起日常生活观察和考验的。

  在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中,最底层是人的生物性、基础性需求,更高层是人的精神性、高级需求。

  马斯洛需求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相当准确地刻画了绝大多数人的微观心理变化。

  我们都知道,一般人都需要满足了基础饱暖和安全感,才会想要追求更高层的精神目标。而我们很少思考的是:一般人在满足低层需求之后,都会自然产生更高的精神目标。

  从艰苦困境中走过来的人,往往不能理解下一代对于理想和成功的追求。老一辈的人,觉得吃饱穿暖稳定就是全部的幸福了,为什么孩子还要折腾,去打拼,追求成功呢?实际上,如果从小就吃饱穿暖,那么人生目标就提升到追求成就、名声这些尊重需求了。

  成功进入精英阶层的人,往往不能理解下一代对于自我实现的追求。好不容易获得成就、地位与富有财产,总以为这些成功就是人生全部的幸福了,为什么孩子不以为然,还会觉得空虚无聊呢?实际上,如果从小就有了成功地位,那么人生目标就提升为自我实现需求了。

  中产繁荣时代之后紧跟着垮掉的一代,其实不稀奇。垮掉是孩子自我标榜的方式,如果自我实现不被允许,至少可以自我垮掉,起码是一种自我彰显。

  对应到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马斯洛心理需求也对应着不同年代的经济重心。

  中国经济最大的特色就在于,用几十年走完全世界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因此各种需求的满足都在一生之内肉眼可见。

  八十年代最先满足的是人的生理需求,因此最先发家的也是小商品经济。

  九十年代开始,商品经济进入初步饱和,人们开始疯狂满足自己的安全感需求,房地产行业经历了鼎盛的二十年。

  2010年之后,房地产市场进入稳定阶段,多数人都配置了自己居住的房子,经济重心也转向更具有社交属性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全球范围的技术发展刚好也是这一阶段推手,我们看到,哪怕是六十岁老人,也在享受着微信上各种朋友社群的功能。

  最近几年,各种知识培训经济的兴起,和大量人群的尊重需求相关。底层需求满足后,大量人群开始苦恼焦虑于自己的人生成功,渴望获得更高的地位、更好的生涯发展。于是,精华与泥沙聚下的成功学经济,开始逐渐登上舞台中央。

  能满足人的马斯洛需求的经济领域,就是有巨大市场空间的经济领域。商品经济全国人都需求;房地产经济全国有钱人都需求;社交媒体近乎全国人都需求,因此也是亿人经济。对人成就的晋级培训也有很大需求,但这一层次的需求就不可能所有人都满足了。

  想要判断一个行业或领域,未来是否有足够大的市场空间,看一看是不是满足马斯洛的基本需求,是一个很好的初级判断。

  对照马斯洛,知识付费兴起毫不奇怪,它是人对于尊重需求产生焦虑的产物;而共享单车很难形成足够大的市场空间,因为单车的需求并不够大,共享财物又根本不属于人的基本心理需求范畴。

  那么未来呢?未来的新经济会在哪个领域发展?

  这就回到了前面从行业对比得出的结论。一旦中国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人的精神需求也会向更高阶段演化。对尊重、成就、地位的追求还将进一步加剧,而与此同时,对更纯粹自我实现的追求也会慢慢成为主流。

  而这就会进入知识和创意经济时代。

  从需求端的分析,与产业端的分析,殊途同归。

  知识和创意经济是“自我实现”需求推动的经济。如果说工业格局下,标准品的生产可以分出明显的赢家输家,那么进入知识和创意经济时代,每个人生产的都是非标准化的知识和创意产品,可以最大程度满足更多人对个性化主张的需求、对自我实现的需求。

  而与此同时,能够帮助人们自我实现的经济,也会有越来越大的市场空间。个性化顾问和咨询会成为越来越主流的需求,因为每个人、每个团队的自我实现都不一样。

  教育亦如此。成就个体的教育是下个时代所需。

  07

  如果未来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研发和创意成为主流的时代,那该如何研发和产生创意?该如何让孩子学会研发和产生创意?

  由于篇幅所限,这个话题我不展开了,以后慢慢写。只想简单说几句电话诞生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电话的发明人是亚历山大.贝尔。但实际上,在贝尔之前,已经有好几个人尝试发明电话,与他同时发明出电话的还有两个人,只是在专利诉讼中输给了贝尔。可以说,电话是十九世纪物理知识发展的必然产物。

  电话的发明过程是怎样的呢?

  首先是想要满足人的一种基本需求:沟通需求。发明家是从问题出发,想要寻找技术,解决远距离沟通这个真实需求。

  其次是深刻理解物质本质和原理。整个发明的过程是这样:十九世纪已经探知声音的本质是振动,知道声音振动和电流都是某种能量运动形式,也知道各种能量形式之间可以转换。

  因此,发明家从一开始就在明确寻找“声音转变为金属运动,金属运动转变为电”的方式,也就是探究能量形式的转化与传播。

  最终,在千百次转化实验失败之后,助手偶尔的误操作使贝尔测试成功。

  这个过程中,最宝贵和核心的是什么呢?最核心的是,从明确的问题出发,寻找本质的解决方案。理解和探究事物本质,知道问题的关键难点在于从振动向电的能量转化,而知道这一点,就可以不断进行测试,迎接成功的偶然眷顾了。成功的偶然降临从来不是抽大奖,而只是轻轻吻一下那个一直在等她的人。

  解决问题思维和探究本质思维,就是知识经济最重要的核心素养了。

  08

  不知不觉,已说得太长。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

  未来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从大方向上,是向知识创意经济过渡的时代。

  当代收入格局全球分配,只有掌握稀缺的知识创造和运用能力,才能获得高收入。如果仍集中于简单重复劳动,无论生产哪种商品,都难以突破进入高收入范畴。

  因此,下一阶段中国主要任务不是选择“龙头产业”,而是在每个产业争取进入“龙头环节”,只有生产的上游——知识生产环节,才是当前国际格局中,高收入的保证。

  现在中国仍然主要投资于建设,下一阶段能否转型,投资于人的才能,投资于知识,是中国升级成败的关键。

  那对于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建议呢?

  第一条建议,就是内心笃定一点。

  眼光放长远,看清楚大方向,短期就可以不用跟着不明所以的风口跑来跑去,也不需要焦虑和迷茫。

  其实趋势不会年年变的,年年变的不叫趋势,叫波动。人生选择前行的方向,主要看趋势,不要太盯着波动,也不需要人云亦云。

  第二条建议,就是理解人的基本需求。

  影响时代的重大发明,从本质上,都是用新的方法去满足人的某种基本心理需求。如果不合人的基本心理需求结构,哪怕是好听的新模式,也难以长久。

  第三条建议,就是持续投资于知识技能提升。

  在我们有生之年,退休之前,应该就可以看见中国经济向知识和创意产业的规模转型,这个过程中对于高技能人才、高创意人才的大量需求,是个体成就的机会,也是个体差距被拉大的节点。

  第四条建议,就是给孩子探究和发挥创意的教育。

  不管我们的职业路径怎样,也都还有可能在安稳中度过一生,但是当孩子长大,他们要面对的就业环境,就可能是1/3职业处于知识生产和创意行业。若只懂机械记忆,不懂如何发现发明和发挥创意,则很可能迷茫无措,找不到位置。

  第五条建议,就是不要鄙薄孩子任何发展方向。

  在一个多元化、多样化的未来职业环境中,任何一个方向的个性化都有可能成功,最怕的就是毫无个性的平庸。孩子如果喜欢娱乐,也有娱乐脑洞,那不是缺点,而是天赋。

  第六条建议,就是重视理解事物的本质。

  任何一件事,都仔细想一想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向更基础的原理挖掘,从最基础的原理出发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深入探究是一种习惯,父母本身有这种沉静,孩子才会有这种思考习惯。而探究本质是重大发明共通的基础。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信念,相信自己能做到,相信时代能做到。没有这种基础信念,会在任何一个方向上浅尝辄止,总是怀疑与跟随,这样就只能停留在一波波泡沫的海浪中,很难持续钻研。而没有持续钻研,就没有引领未来的知识经济。

  最终说到这里。

  2019,彼此共勉,让我们更沉静一点、目光更长远一点。

  - END -

  
您可能还感兴趣的文章

参与讨论,请先登录| 注册

新浪微博快速登录腾讯QQ快速登录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 欢迎您,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财富成都立场。 
最大支持255个中英文字符 
全部评论() 最新评论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获得每日精选资讯
官方微博

更多>>最新资讯
社会内卷的真正原因是啥?
社会内卷的真正原因是啥?

内卷这个概念的内涵很丰富,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普及和传播知识,我参考了相关的信息,把我个人的粗…

为什么90后、00后不服管?可…
陈春花:企业需要具有增长型思维…
沈南鹏:带着公益心去投早期
科创板公司参与设立产业基金 上…
迪士尼为何能不断打造深受喜爱的…

广告位空缺中,如有需求请联系站长

更多>>热门资讯
5G时代的通信会有哪些颠覆性创…
5G时代的通信会有哪些颠覆性创新?

对于行业来说,5G+也许会带来很好的投资机会。

寒冬?产业互联网的春天才刚刚开…
史玉柱:所谓的“成功学”,都是…
大数据营销不能自作聪明!
数字化时代,管理者最重要的事情…
制造业要不要来西部?
推荐服务Recommend Service
深入财富成都
创业交流
交流站
案例
人物
故事
新蓉商
智库分享
专栏
TA说
分享
成都头条
快报
奢华人生
热点话题
读图
财富论坛
最新动态
关注500强
孵化器
官方发布
天府新区
天府快讯
政策
组团
会员服务
智慧社区
推荐服务
合作伙伴
帮助中心
关于我们
RSS订阅
网站地图
加入我们
寻求合作
寻求报道
常见问题解答
投资项目库快捷导航
[{"url":"http:\/\/www.chengduvip.cn\/","img":"http:\/\/www.chengduvip.cn\/data\/upload\/photo\/Banner\/2022\/11\/b\/638079e33bb0f.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