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榜:274家地产商宣告破产,13家上市公司实控人被抓

中小地产商生存危机背后,实际上是行业集中度提高带来的必然结果。
   财富成都数据黑榜:中小地产商生存危机背后,实际上是行业集中度提高带来的必然结果。

  作者 | 第一财经 罗韬

  即便是盛夏酷暑,很多中国地产商还是感受到丝丝寒意。

  7月末的一个周日晚上,内地四线小城的地产商张明(化名)约了一群银行、政府朋友吃饭,虽然他内心也知道银行融资几乎不可能,还是需要时不时联络感情。

  “几年前我们能轻松从银行获得几个亿贷款,但现在公司贷款余额只剩下几千万。银行这几年将贷款收回后便不再放出来,即使质押公司资产也无法获得银行的资金。”张明在饭局中无奈地对着这群老朋友诉苦。张明自己也清楚,自己的地产项目过少,基本没办法进入银行融资的名单。

  放在一年前,张明还可以通过其他通道获得一些银行非标业务资金,不过,现在的监管政策,几乎让张明无法“喘气”。

  摆在张明面前的选择只有几个,要么试图做大规模,要么选择和大房企合作,进而项目优势互补,渡过难关。

  在全国中小地产商大军中,这样的现象并非个案,和张明有同样命运的中小地产商的故事,正在中国众多三四线城市上演。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是将他们推向末路的根源。

  人民法院公告网显示,截至2019年7月24日,今年全国共有274家地产商宣告破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97938个。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更多微型地产商的死亡,实际上是悄无声息的。

  中小地产商末路

  行业洗牌的第一步,是淘汰很多市场的小玩家。

  今年以来,已经有接近300家地产商破产,意味着市场给小地产商空间已经不足。这些破产的地产商基本分布在中国的三四线城市,资产规模普遍是5亿到30亿之间,破产原因主要在于负债高企、融资困难等原因。

  小地产商生存究竟有多困难?

  由于融资困难,张明就一直在想办法寻找一些主流地产商合作来维持公司的运营。

  “我们在很多三线城市都会和当地的地产商合作开发,实际上我们依靠自己的规模优势,正在逐渐蚕食这些小地产商的市场。”一位上市房企副总裁说。

  作为资金密集行业,中国大部分地产商均是依靠资金驱动,融资环境降至冰点之后,居高不下的融资成本,吞噬了行业利润。

  “目前百强以外的地产商前端杠杆融资成本最高要到30%,我们也只愿意帮长三角的小地产商对接资金,如果是太远地方的地产商,我们担心市场不好,最后项目断掉。”一位资金中介告诉记者。

  主流房企融资难

  不过,即便是主流地产商,由于此前较高的负债,导致如今融资也成为难题。

  7月11日,泰禾集团(000732.SZ)公告,境外全资子公司已完成4亿美元债券发行,票面利率15%,几乎创下中国地产商公开融资利率新高。而这家闽系房企在今年一季度净利润率为13.37%,虽然这个净利润率水平已经较高,依然难以覆盖高昂的融资成本。

  泰禾的融资成本高企只是行业的缩影,包括中国恒大(03333.HK)、景瑞控股(01862.HK)、正荣地产(06158.HK)等地产商均进行了超过10%利率的境外融资。

  融资难背后,让很多主流地产商也不得不选择“断臂求生”。

  今年以来,华侨城(000069.SZ)、阳光100中国(02608.HK)、上置集团(01207.HK)、粤泰股份(600393.SH)、泰禾集团等地产商均选择出售项目股权,进而实现回血。

  东方证券房地产行业首席分析师竺劲认为,中型房企有较大规模扩张诉求、拿地动力强,又相对缺乏自有资金,受融资整顿冲击将面临较大挑战。而很多小型房企原本就难以获得融资资源,随着市场下行,几乎难以跨越周期。

  行业排位之争

  中小地产商生存危机背后,实际上是行业集中度提高带来的必然结果。

  根据行业咨询机构克而瑞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销售数据看,TOP100各梯队房企之间规模分化持续,行业竞争加剧。

  其中,TOP3房企权益金额集中度达10.5%,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龙头房企继续保持稳健高质量发展。TOP4-10、TOP11-20、TOP21-30各梯队房企权益金额集中度较去年也均有一定幅度的提升,市场份额稳中有升,规模房企竞争优势进一步深化。而随着多数城市成交回落,销售难度加大,TOP31-50强之后的房企竞争优势开始放缓,权益金额集中度为8%,下降0.2个百分点。

  “规模不是万能,没有规模万万不能。”旭辉控股集团(00884.HK)总裁林峰对外表示。

  可以与之对应的,是融资能力的显著差别。

  7月8日,中国海外发展(00688.HK)在公开市场进行债券融资,利率最低达2.9%。

  7月9日,旭辉控股集团公告,拟发行于2024年到期本金总额为3亿美元的6.55%额外优先票据。

  7月10日,龙光地产(03380.HK)公告,公司拟发行4亿美元2023年到期年息6.5%的优先票据。

  如此巨大的融资成本差异,凸显了房企冰火两重天的生存现状。那些拿到较低成本融资的地产商均拥有了千亿规模,因而受到银行、金融机构的偏爱,在流动性收紧的地产行业,谁拥有资金,就可以说是拥有了话语权。

  “TOP30各有各的特点,也各有各的无奈,但是只有在有规模的前提下,才可以拿到融资和土地谈判权,也就是有了行业竞争的基本筹码。”一位TOP20房企的CFO告诉记者。

  “我们的白名单基本上是在TOP30里面选择房企,如果没有达到规模边界,将影响到我们的授信规模。”一位银行融资人士告诉记者。

  众所周知,对于地产商最重要的是钱,其次是土地,再者是人。规模优势不仅降低了融资成本,在很多土地谈判上也会占据优势,进而进一步提高了地产商的竞争力。

  比如绿地控股(600606.SH),就因为较大的规模和产业优势,在2018年拿地平均楼面价1890元/平方米,创下头部房企的拿地价格新低。

  纵观过去几年,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的地产商,才有机会拿到一级开发和一些政府战略项目,继而成为自己补充货值的重要手段。

  增速放缓

  面对严厉的政策环境,很多地产商都开始逐渐调整自己的发展预期,继而让之前的很多泡沫慢慢破灭。

  “我们上半年拿地非常少,老板也在不断观察市场。”一位闽系房企高管告诉记者。

  与之对应的,是上半年市场交易的降温。

  “我觉得6月份的数据真的不容乐观,6月份的土地交易同比、环比均有下降。主要城市二手房交易同环比都下降,5月份有些城市的二手房已经开始调头。”易居企业控股(02048.HK)CEO丁祖昱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6月,销售面积为20268万平方米,销售金额为18925亿元。其中,2019年1月~6月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增速下降1.8%,这主要是由于上半年全国各线城市在购买力缺位下新房销售乏力。此外6月单月来看,销售面积相比2018年同期也下降了2.2%。

  “我们的销售情况就是不太理想,客户观望气氛严重,成交乏力。”一位华东地产营销人士告诉记者。

  另外一名TOP20地产高管则透露,自己公司上半年销售不错的项目均在一二线城市,而此前布局在三四线城市的项目销售异常困难。

  此前,一直发展凶猛的闽系地产商在这一轮发展中,销售逐渐放缓。

  融信中国(03301.HK)的公告显示,截至2019年前6个月,融信中国连同其附属公司及其联合营公司总合约销售额约566.8亿元,同比增长4%。而去年中期,融信的销售增速同比增加约75.7%。

  从单月数据看,融信中国的销售和市场环境的降温几乎如出一辙。2019年6月,融信中国总合约销售额约100.3亿元,同比下降9.54%;2019年5月,融信中国总合约销售额约110.88亿元,同比下降9.18%。

  同样增速乏力的还有正荣地产,截至2019年前6个月,正荣地产连同合营公司及联营公司的累计合约销售金额约586.07亿元,同比增长0.82%。而去年中期,正荣销售增速同比增加170%。

  显然,曾经的100%增长率时代已经过去,接下来,对于不少地产企业来说,将面临降低负债和保持增长的双重难题。

  “地产销售上要有规模,要冲规模就要投资,如果靠自身滚动资金发展,维持20%到40%的增长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要超过这个增长幅度,就必须要加杠杆,但是未来几年整个行业在去杠杆是趋势。”旭辉控股集团董事长林中说。

  

数据 | 年内13家上市公司实控人被抓,76万股民被坑


另据第一财经报道,今年以来已有13家上市公司发生实控人被抓事件,单7月就已发生6起。13家公司合计已蒸发市值高达700.87亿元,影响逾76万股民。

  从ST昌鱼(600275.SH),到暴风集团(300431.SZ),再到ST天宝(002220.SZ),实控人被抓的消息这几天连续轰炸资本市场,背后最受伤的则是无辜的投资者。

  7月30日,风暴中的暴风集团连续第二日一字跌停,截至收盘市值16.81亿元。从曾经的400亿市值到如今不足20亿,这只昔日妖股仅用了短短4年时间。而最新公司股东户数显示,依然有6.9万投资者在坚守......

  暴风集团的情况并非个例。据21数据新闻实验室统计,今年以来已有13家上市公司发生实控人被抓事件,单7月就已发生6起。博信股份罗静是唯一的女性。从具体原因来看,5起案例由实控人自身行为造成,5起为经济类犯罪,另有3起与证券市场有关。

  实控人爆雷成了上市公司市值的头号杀手。21数据新闻实验室统计发现,上述13家上市公司自首次披露实控人被抓的公告后,合计已蒸发市值高达700.87亿元,影响股民不止76万。

  其中,新城控股(601155.SH)杀伤力最大,市值蒸发额高达361.3亿元;从缩水比例来看,最严重的为港股金诚控股(1462.HK),从4月29日公告前的16.29亿元市值,到最新的2.56亿元,缩水了8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您可能还感兴趣的文章

参与讨论,请先登录| 注册

新浪微博快速登录腾讯QQ快速登录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 欢迎您,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财富成都立场。 
最大支持255个中英文字符 
全部评论() 最新评论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获得每日精选资讯
官方微博

更多>>最新资讯
华晨欠债1300亿破产,谁还记…
华晨欠债1300亿破产,谁还记得仰融?

11月20日,辽宁省最大的国有企业——华晨集团,正式宣告破产重整。

浙江女首富的“疯狂”大败局!
猪兼强驾校欠着 2 亿学费倒下…
川商舍得酒业手撕大股东始末
神奇网站“58同城”退市了
你曾在成都地铁看到的“大象广告…

广告位空缺中,如有需求请联系站长

更多>>热门资讯
3300亿
3300亿

2019年9月,估值一度超47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20亿元)的“独角兽”:WeWork,突然变得…

华晨欠债1300亿破产,谁还记…
4000家门店被关后,他在朋友…
又一波私募“失联名单”:站在风…
力帆、众泰危机,两位首富倒下!…
你曾在成都地铁看到的“大象广告…
推荐服务Recommend Service
深入财富成都
创业交流
交流站
案例
人物
故事
新蓉商
智库分享
专栏
TA说
分享
成都头条
快报
奢华人生
热点话题
读图
财富论坛
最新动态
关注500强
孵化器
官方发布
天府新区
天府快讯
政策
组团
会员服务
智慧社区
推荐服务
合作伙伴
帮助中心
关于我们
RSS订阅
网站地图
加入我们
寻求合作
寻求报道
常见问题解答
投资项目库快捷导航
[{"url":"http:\/\/www.chengduvip.cn\/","img":"http:\/\/www.chengduvip.cn\/data\/upload\/photo\/Banner\/2022\/11\/b\/638079e33bb0f.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