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近百年发动的四场“贸易大战”
昨日,创业板指数大跌5%,当天跌停股票近500只,背后的最大原因是市场担心中美贸易战升级,避险意识主导下,纷纷抛售。贸易战,也迅速成为了当前热门词汇。
尽管目前对于贸易战的解读已经是汗牛充栋,但是我们一直相信,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贸易战黑天鹅之后的周末,我们尝试从历史的若干次贸易战事件中,梳理出对本次贸易战有益的线索。
人类是一种智慧生物,他们总是努力会去做正确的事情。但是他们面临巨大的未知,无法把握自己行为的准确性时,他们就会采取风险规避。希望这个解读的角度,能够给大家一些从容,让我们们稍微减弱一些对未知的恐惧,更加冷静的看待这些事件。
一、历史上的数次贸易战
既然是美国发起的贸易战,那么我们就向给大家介绍下过去一个世纪美国参与的贸易战,供大家参考。
1.上世纪30年代斯穆特-霍利贸易战
(1)背景
在20世纪的20年代后期,世界各国随后由于产能过剩进入经济下滑阶段。1929年10月,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下跌12.8%,纽约股市崩盘。大危机由此开始,紧接着就是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
大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对于这样的危机,美国人将原因归罪于国际贸易。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企业都要求增加关税保护,以刺激就业。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国会议员霍利和斯穆特,联名提出了一项新的关税议案。
这项议案以法律形式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导致农产品原料的平均税率由38.1%提高到48.9%;其他商品的税率由31%提高到34.3%。
从随后的执行情况看,美国关税的平均税率达到57.3%,是1929年关税税率的四倍,堪称美国建国以来最高的关税法案。
(2)过程
这一法案,总共收到了来自外国的34份正式抗议,随后许多国家对美国采取了报复性关税。1930年,加拿大率先在16种产品上征收新关税,占美国输往加拿大商品总额的30%。
之后加拿大开始寻求与英联邦的更加密切的经济联系。法国和英国亦表示抗议,并上调对美国的关税,德国则着力于打造联盟,建立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
(3)结果
1929-1934年间,全球贸易规模萎缩了大约66%,外贸型企业纷纷倒闭,失业者不计其数。美国本身也遭遇重创,进口额从1929年的44亿美元骤降至1933年的15亿美元,降幅高达66%,而出口额则从54亿美元骤降至21亿美元,降幅高达61%,而GDP总额同期更是下降了50%。
到了1933年,美国失业率突破25.1%。贸易大战的最终结果发展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上封锁和潜艇战。所以,这场世界贸易大战打出了一个惨烈的后果。之后,《斯穆特霍利法案》在1934年被废除了。
一句话来总结《斯穆特霍利贸易战》:美国人本想靠贸易战拜托经济危机,结果从大危机打出个5年大萧条。
2.上世纪60年代鸡肉贸易战
(1)背景
二战后,鸡肉大量从美国出口至欧洲,欧洲本土的养殖户纷纷要求增加关税保护。1962年,当时的欧共体(主要是德国和法国)瞄准美国农业中的冷冻鸡肉产品,对从美国进口的鸡肉征收关税。
(2)过程
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对从欧洲进口的土豆和卡车等商品征收报复性关税。美国甚至威胁称,减少在欧洲的驻军数量。
(3)结果
这个贸易争端,最后以美国妥协结束。欧洲表面上赢了,但是欧洲的消费者却再也吃不到便宜的鸡肉了。而美国输的更大,在美国对欧洲汽车征收高关税的时候,美国的汽车免遭来自外界车企的竞争,最终丧失了快速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机会,最终克莱斯勒和通用汽车不得不宣布破产。
一句话来总结《鸡肉贸易战》:美国人因为鸡肉战争关上了汽车竞争的大门,丧失了汽车现代化转型机会。
3.上世纪70-80年代美日贸易战
(1)背景
上世纪50年代之后,战后的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了第二大经济体,美国为了遏制日本,经济摩擦不断。尤其是进入80年代,美国对日本的商品贸易赤字飙升至500亿美元。
美国中西部和东北部等工业中心承担了和日本的主要竞争压力,形成了“铁锈地带”,失业率两倍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地区的州议员在国会发起了大量对日贸易保护主义的法案。1985年著名的《广场协议》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台。
(2)过程
这场贸易战争先由纺织品争端开始。战后的日本,纺织行业快速发展,其中对美国的纺织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这威胁到了美国的纺织工业。美国人不愿意了,强迫日本接受了他们提出的“日美纺织品协定”。日本在很不情愿的情况下,限制对美国的纺织品出口规模。
此后不久,美国人又对日本的钢铁进口提出限制,1974年、1977年、1978年,日本先后三次限制给美国的钢铁出口规模。在汽车行业中,一度出现了美国从日本进口汽车数量占汽车总进口量的80%,美国要求日本限制汽车出口规模,降低对美国进口汽车的关税,要求日本完全放开本国的汽车市场。
为了减少对日本贸易的逆差,1985年,美国要求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其核心内容就是让日元兑美元升值,整个美日贸易战达到高潮。
(3)结果
日美贸易摩擦三十年,除去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对立,大部分为日本单方面让步。上世纪70年代,日本合成纤维产业的代表企业帝人、旭化成等,与美国合成纤维产业严重对立,双方均不让步。
但自1972年1月,日美政府达成纤维贸易协定,日本纤维对美出口数量受到严格限制。其后日本步步妥协,在纺织、钢铁、半导体、彩电、汽车等各个领域开放本国市场,甚至自愿对美国提出限制出口的贸易协定也不在少数。
在这场贸易战中,日本逐步退让,产业逐渐空心化,实业不行之后日本人开始去炒房,最后1990年泡沫破裂,从1985年起算日本经济整整失去了30年。这场战争美国人完胜,这也是日本由盛转衰的点。
一句话总结《美日贸易战》:美国人捍卫老大地位步步紧逼,日本人节节退让,一直退了30年。
4.21世纪初钢铁贸易战
(1)背景
进入21世纪初,全球范围内的钢铁和铝生产就处于相对过剩的状况。2002年,美国对中国、法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28个国家和地区提出钢铁产品反倾销起诉,并在2002年3月20日正式启动“201条款”,对大部分进口钢材征收8%-30%的进口关税,对14种钢铁产品实行进口限额。
(2)过程
美国实施201条款后,引起了世界各国反倾销、限制进口的连锁反应,欧洲的反应尤其强烈。欧盟委员会继美国201条款实施之后,决定对来自一些国家的钢管实行反倾销措施,征收最高达53.1%的附加进口关税。针对欧盟的保护措施,波兰和匈牙利也考虑采取配额和临时反倾销措施的办法保护其钢铁业。
(3)结果
在贸易紧张的初期(2002年3月-9月),贸易保护主义阴云初步显现,全球经济格局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市场风险偏好降温,美股、美债收益率、美元指数三者均跌;中期(2002年9月-2003年3月),市场风险预期基本出清,处于观望状态,美股指数和美债收益率在低位震荡,美元指数则继续轻微下跌;后期(2003年3月-12月),美股、美债收益率、美元指数三者均有所回升。
2003年3月,WTO在初步裁决中称,美对进口韩钢铁征高额关税违规,7月又进一步裁定美国的措施违反WTO规则,WTO的介入引导市场预期贸易形势的改善,促进股市、债券收益率、美元回升,经济形势的向好也反过来促使小布什政府停止使用“201条款”。
一句话总结《21世纪初钢铁贸易战》:美国人因为经济不行启动了贸易战,结果是开放贸易带来了经济改善。
哎!贸易战从来不是经济不行的锅~但是美国人就喜欢找这个锅。
二、历史上四次贸易战的启示
综合对比美国参与的这四次贸易战,中美贸易战和上世纪的中日贸易战背景有高度相似性,都是发生在老二经济开始威胁老大地位的时候。
美日贸易战爆发于日本制造业的鼎盛时期,1980年代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占美国逆差超过40%。而中国同样也经历了制造业强势崛起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占美国贸易逆差的接近50%。
此外,前15年中美在全球价值链都处于合作分工关系,但是中国致力于全球产业链上行,而特朗普强调制造业就业岗位,中美的合作关系被削弱,竞争关系正在加强,这与1980年代日本产业升级时与美国的贸易关系类似。
当年美日贸易战搞《广场协议》的那个白大兄弟,和今天特朗普手下负责搞贸易战的,也是同一个人。美国贸易代表署中主导这次事件的负责人是Robert Lighthizer,此人参与过上世纪80年代的日美贸易战(80年代美国贸易代表总计向日本发起了24例301条款案件调查)。
很多人担心中国会不会重蹈日本覆辙,我们认为不会,除了中国本身的市场、经济结构、外汇储备、一路一带的市场空间,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政治。中国与日本的政治情形完全不同,美国在美日贸易战中占据了全面主动的地位。
美日间有特殊的军事同盟关系,日本在安全领域依附于美国,因此日本在国际谈判中以不损害日美关系为底线,一旦美国触发或威胁触发贸易战法案,日本的表现为迅速妥协。此外,日本国内的政治制度有特殊性,缺乏顶层行政领导力,强权部门难以形成合作反而形成制衡。
对于中美贸易战的后续,我们的观点很简单:
1)短期肯定还要再继续打一下。战争都是如此,先打一顿再坐下来谈,打的结果就是谈的资本;2)长期来看,在新科技周期来临的时候,中美合力进行科技研发竞赛,是人类文明走向新时代的保证。
所以,我们的建议很简单:短期要好好打,漂亮的打。打的不好,就是走日本的后路,因为你实力不行;打得好,说明你有跟我们平等对话的资格。到时我们再坐下来,重新划分世界势力的版图和格局,一起看看在这一轮科技新周期里的竞争规则怎么制定?
综合雪球财经、澄泓财经
Copyright © 2012-2023 财富成都融媒体—— 政务融媒体专业服务商! All Rights Reserved .
技术支持:全分享蜀ICP备13003206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0274号
蜀ICP备130032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