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成都智库力荐(作者 董希淼)金融与你我密切相关,但我们真的了解金融吗?大额存款会不会离奇失踪?支付宝是不是市场垄断者?银行是弱势还是弱智?货币发行不少怎么仍然“钱荒”?国债为什么比火车票还难买?谁将是互联网金融的主力军?
金融与你我密切相关,但我们真的了解金融吗?大额存款会不会离奇失踪?支付宝是不是市场垄断者?银行是弱势还是弱智?货币发行不少怎么仍然“钱荒”?国债为什么比火车票还难买?谁将是互联网金融的主力军?
约瑟夫?熊彼特曾说过,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包括当前)的经济现象。而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为《有趣的金融》所作的序中也强调:“大家对我们这个飞速变革的时代要有更多的理性和冷静。”
世界那么大,金融那么炫,我们一起来看看。
金融,正在全面下沉
环顾我们身处的这个快速前行而又充满机遇的时代,互联网和金融科技的“洪荒之力”模糊了传统金融的边界,新金融的轮廓正在被逐步构建,金融旧世界的秩序和逻辑一点点地被新世界的规则所更替。面对这样的变化,传统而又古老的金融,开始焕发出创新的活力,从原来的构筑上层建筑的基础,下沉到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和金融的联系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密切。
在这个开放、融合、创新的时代,金融开始全维度地下沉,随之带来的是金融普及,金融普及带来的是金融普惠,金融普惠则点燃了普通民众参与金融的热情。在过去,投资理财、创业创新、财富管理这些都是门槛极高的小众事情,和普通老百姓相关性很小。但现在,长尾客户开始展示他们的力量,很多理财项目的门槛低到几千块甚至一分钱就可以参与。但这种广泛而又炽热的情绪在缺乏金融常识和不正确观念的助推下,会给我们的时代带来猝不及防的混乱。从P2P 的滥觞到“泛亚”的陷阱,以及各种顶着互联网金融和金融创新光环的骗局,都是带有典型时代特征的事件,涉及面广、波及人数多,有些事件的恶劣影响至今未完全消除,而新的骗局又在持续不断地发酵。
这促使一些有正义感、责任感的金融从业者进行反思,并开始尝试输出一种理性的力量来揭露和消除这种乱相。
传递,理性的力量
《有趣的金融》的作者董希淼,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他认为,在混沌的变革转型期,不是所有人对金融都能有客观公正的认识和理解,普通大众是如此迫切地需要金融常识的教育和正确观念的培养,而一些顶着耀眼头衔的专家却时不时抛出不少似是而非的“高见”混淆视听,让人难以接受。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开始写一些文字,尝试以自己多年的从业经历为基础,努力发出理性的声音。
《有趣的金融》一书收录了作者自2014 年以来的100 篇财经评论,文笔简洁,语调朴实。纵览全书,作者思想中的理性力量通过聚焦三个方面向公众传递:
一是对各种经济金融时事的解读。作者尽量用平实的语言揭示事件背后的原理,通过这种解读,有助于公众建立起比较正确的经济和金融思维方法,以避免公众误判。比如 《人民币国家化关系你和我》、《唱空中国经济,错在哪里》等。
二是对各种被误解事件的澄清。当下各路五花八门的媒体为了博取眼球,有意或者无意地夸张和误读,在我们这个时代屡见不鲜。这个时候,能够重新引导公众思维回到正确道路上的理性声音尤显珍贵。比如《对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的误解》、《工商银行该不该挣三千亿》等。
三是对各种金融趋势的展望。能够展示自己理性力量的人,无论对金融业发展流露的是担忧还是信心,都是对未来抱有美好期待的体现。比如《从百信银行看直销银行的未来》、《对温州民商银行的三个担心》等。
平衡,新的金融时代
在我看来,作者以独立的视角和客观的分析透视这两年来的金融热点事件,这种尽力澄清大众认识误区的努力使得其独立和客观蕴藏着不同寻常的理性力量,对构建一个开放且具有抗风险能力的金融体系具有非凡而又深刻的意义。
本书作者董希淼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时代符号,代表的是金融大变革时代下的一个比较独立和客观的观察家群体。他们大多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务功底,有职业上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不为他人所用,更多是以公共利益为己任,竭力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向这个社会传递理性的力量。在这场正在持续进行的全面、深刻的金融大变革中,金融开始逐渐显露它的“原力”,组成我们经济和社会的基本粒子在力场的作用下开始重构,更多的要素被纳入新的金融体系。
在旧体系的平衡被打破,新金融的边界、轮廓和框架逐步明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这样的独立观察家群体发出理性的力量去平衡这个时代。
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其中的奥妙,讲述背后的故事,揭示隐藏着的逻辑。所以,本书不但关注宏观经济和金融大势,也关注老百姓的投资理财和喜怒哀乐。
(作者徐强供职于中国农业银行温州分行,原文发表于《当代金融家》杂志2017年第一期)